2010年10月20日——10月22日在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召开了明代“蓟镇文化”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国明史学会、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迁西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南炳文、商传,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明史专家、长城文物专家及商业、出版届百余人士出席了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对“蓟镇设立时间”、“蓟镇辖区及地位”、“长城文化”、“戚继光文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使明代蓟镇问题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深入和扩展。
“蓟镇设立的时间”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会上专家们对此介绍了自己不同观点。军事科学院范中义研究员认为蓟镇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武臣镇守到文臣巡抚后才逐渐形成,蓟镇最终成形于成化八年(1472)。黑龙江大学胡凡教授认为,蓟镇是一开始的永平山海镇,形成于洪武三十五年(1402),即明成祖即位始。中央民族大学陈梧桐教授认为称“镇”只要武臣常设即可,不一定要机制全部建立完成,不必等到文臣、巡抚、总督全部设立。他指出由于学界对明代蓟镇设立标准不同,从而致使对蓟镇设立时间上认识不同,目前史学界对明代蓟镇设立的标准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常设武臣镇守开始,一说是从文臣镇守蓟镇开始,一说是要设立总督后才能认为蓟镇的建立。
蓟镇辖区及地位问题也引起了专家的广泛关注。与会学者大都认为蓟镇辖区是随着明代军事防御形势而变化的,蓟镇在明代九边军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明史学会副会长高寿仙指出了明代蓟镇区域主要是指明代以镇府所在地为中心,包括除总兵府之外的在整个北京长城防御体系中发挥作用的地区。历史研究所的青年学者赵现海则提出了明代蓟镇辖地变迁说,认为明代嘉靖以后随着京师防御形势的需要,蓟州镇所管辖区域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的变化。
会上,学者们对与长城相关问题,如长城古隘口松亭关的具体位置、长城修筑方法、长城石刻及长城的保护进行了对话。松亭关作为长城的古隘口,以军事要冲而闻名,但其具体位置自明正德年间就难以依图寻觅。明史专家南炳文对历史文献中松亭关纪事、松亭关位置的不同记载进行了梳理,还对松亭关的称呼问题进行了详细考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另外,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的刘讯涛对松亭关出现的时间进行了考察,否定了松亭关即喜峰口一说,认为松亭关即潘家口。北京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的何宝善先生对《明实录》中修边工程的记录进行统计,还原正统至景泰时期的北方修边工程状况,谈到了明代长城不同时期的不同修筑方法。十三陵文物科的王丽梅对居庸关石刻上的云台和碑刻进行了研究,指出它既是古人精湛雕刻技术的体现,还反映了当政者的政治思想。
此外,戚继光文化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山东登州博物馆馆长袁晓春介绍了2004年在山东蓬莱出土的戚继光为其老师梁玠撰写的墓志铭石刻等5件石刻文物,为研究戚继光增添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河北戚继光专业委员会会长徐春瑞介绍了戚继光在驻守蓟镇时留下的许多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成为今天研究明代历史和戚继光的重要资料。山东省文物科于建华女士从古建筑的专业角度介绍了蓬莱市的戚继光故居重建情况。历史研究所的明代服饰专家赵连赏根据文献记载,以戚继光为例,对明代蓟镇总兵官服等级做了细致的考识,向与会者展示了明代总兵服饰在六个系列官服中的等级区别,令听者受益匪浅。
综上所述,此次明代蓟镇文化研讨会涉及范围广阔,问题探讨深入,必将推动明代军镇及明代历史的研究。会上,专家们还对今后蓟镇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要加强基础工作,做好文献收集整理;努力发掘新史料;运用多学科协同共进的研究模式;扩大研究面,广泛关注各种课题。会议期间,专家学者还对蓟镇镇府遗址做了认真的考察,认为蓟镇镇府即“戚继光总兵府”极具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联名向有关部门倡议:应尽快在三屯营原址上对主体建筑进行修复,将它打造成展示长城文化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作者吴志宏,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