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首页 | 本站专题 | 图片新闻 | 雁过留声 ||
 
  
  学会简介  学会信息  学人动态  学术成果  明史研究  学术资源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学会信息>>学会活动
  共有 2897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考察朱元璋出生地的情况汇报

  发表日期:2010年11月29日   出处:原创    作者:刘思祥     【编辑录入:mingshi

考察朱元璋出生地的情况汇报
刘思祥

    111,参加“朱元璋暨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的部分代表考察了朱元璋出生地。人员如下:林金树、陈梧桐、高寿仙、张宪博、张英聘、李小林、王红、刘明杉、宋超、胡凡、周喜峰、吴仁安、赵联赏、刘思祥。由朱元璋研究会副会长陈怀仁和秘书长夏玉润带队。
   
朱元璋自叙出生于“钟离之东乡”,关于“东乡”的来历,笔者在凤阳会议上提交了论文,认为:“东乡”为元代乡级建置,非方位词,明初改“东乡”为“感应乡”,从此“东乡”名消失,以致于后来产生误解。而“东乡”乡名又应该源自西汉东乡县,因东汉改置东乡县于南阳后,西汉的东乡县便湮没无闻,它究竟在哪里,一直没有引起注意。
   
明清时期由汉代县名改置的乡名,在淮河一带比较多,粗略统计仅安徽省境内凤阳府所属各州就有18个,根据这一现象,元代“东乡”的得名应该源自西汉沛郡的东乡县。它究竟在哪里呢?《重修安徽通志》记载:“乐平废城,在废临淮县东南,本汉县,属东郡(地点在今山东聊城市西、运河西岸),刘宋时侨置于此。……《县志》县东南六十里,有香城,亦名东乡城,疑其遗址”。康熙十一年《临淮县志》记载:“香城(东乡城),县治东南六十里宇家庄,土多瓦砾,掘地或得遗物,基址犹存,盖古废县治也”。康熙二十三年《凤阳府志》有同样的记载。被疑为“香城”的“东乡城”遗址在今凤阳县东南六十里,原属梅市乡,梅市并入红心镇后,改属红心镇。
   
代表们在红心镇大宇村毗邻的瓦屋夏村采访了年逾八十的夏家林、夏国庆老人,以及瓦屋夏小学校长夏家伦。
   
据夏家林老人介绍,过去这里有古东乡城,解放初期这里为“禹东乡”,但古城遗址的具体地点已经无从寻找,老人所说的四至:东门在土山坟、南门在蒋山、西门在杨山庙、北门在禹山岗,应是解放初期禹东乡的范围,不是古东乡城的四门遗址。

无论是汉代的东乡城,还是南朝刘宋时期的乐平县城,1500多年过去了,在今天的宇家庄一带想寻找城址的遗迹远非易事,但两千年间,由县城到乡镇,这里一直有人群活动,应该留下遗物。笔者第一次来这里考察时,遇到瓦屋夏小学校长夏家伦,这是位对家乡历史颇有兴趣的热心人,教学之余,捡拾了一些陶瓷残片。当他拿出这些陶瓷残片时,引起代表们的浓厚兴趣。代表中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文化史研究室的刘明杉女士,她对这些残片一一作了鉴定。我们后来又把照片发送给她,她分别写出自己的鉴定意见,告诉残片的年代、窑口等。
   
经刘明杉鉴定,这些遗物中有饼足碗底、宋代红绿彩瓷器等,是清代以前、唐末以后各代的遗物,证明这里历经几个朝代,居民密集,人员往来频繁。
   
由于时间关系,无法让代表们在这里对遗址作详细考察,虽然这些遗物也不能最终证明一定就 是东乡县遗址,但足以能够证明康熙《临淮县志》、《凤阳府志》和光绪《重修安徽通志》的记载并非毫无根据。既然有“东乡”这一地名的客观存在,无论它的的来历如何,我们今天理解朱元璋自叙的“钟离之东乡”就不能武断地把“东乡”作为方位词而断定他出生在今明光市境内。
   
“东乡”能够确定了,朱元璋究竟出生于东乡的何处呢?笔者考证朱元璋出生在“燃灯金桥坎”,它在元代是否属于“东乡”,已经无考,而明代临淮县只四个乡,其中感应乡在县东南,金桥坎便在感应乡内。如果元代的钟离县设乡不多,则距离东乡城所在地大宇家村约二十里地的金桥坎理应属于东乡。
   
代表们离开大宇家驱车向北,来到金桥坎即今小溪河镇燃灯社区金桥村。
   
在金桥村村民刘宝朝家,代表们阅读了该村公元2000年新修的《刘氏宗谱》。据《谱序》记载:“洪武七年七世祖万世公修谱,《序》云,……始祖明承公大房自山西迁居徽州,一世祖定国公,二世祖家成公自徽州迁居凤阳府,三世祖圣贤公迁居凤阳府东乡燃灯寺‘君挑坝’……”;“圣贤公刘庆福,字浩然,生子八人,分居不一,居住凤(阳)、定(远)、嘉(山)各地……”

随后,村民刘长学、刘允理、唐德民,燃灯中学教师郑传飞等先后介绍了关于朱元璋在这里建金桥坝水库以及儿时在此牧牛而留下的“烀牛锅”、“拜皇帝”、“卖枣子”的传说故事。
   
最后又去传说中的朱元璋“女儿”留下的“公主坟”遗址和金桥水库考察。

金桥水库即明代所称“军挑堰”,一作“君挑堰”、“荆条堰”,《刘氏宗谱》作“君挑坝”。堰同坝,即金桥坝,今称金桥水库。金桥村在水库下面,故称金桥坎。建国后的凤阳县地图上曾标示该村为“金桥坝底”、“坝底下”。顾名思义,村名的来历与朱元璋在这里建有水坝有关。
   
作为一个皇帝,无论出生在任何地方,都会在那里留下大量的传说故事,朱元璋出生地金桥坎亦不例外。但是,如果这些故事既有文字记载,又有实物留存,更能作合理而不荒诞、离奇而而无徵的推测,则金桥坎与其他所谓的出生地比较,那是他处无法比肩的。给代表们留下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至少三条。
   
其一,在上述故事中有朱元璋“替刘姓放牛”、“替舅舅家放牛”的说法,历史记载朱元璋的母亲只姊妹二人,朱元璋哪来的舅舅呢?笔者当时提请参观代表注意:朱元璋伯父先迁钟离东乡,朱元璋父亲后迁去同居,伯父娶的是刘氏,而金桥刘氏自元代迁此,朱元璋伯母会不会就是金桥人呢?如果是,则朱元璋伯父便是迁回刘氏娘家生活的,那么刘氏同辈中的任何男性,朱元璋都应该叫舅舅。一部《刘氏宗谱》的记载,使传说故事有了依据和说服力,绝非向壁虚构。这是在其它传说的朱元璋出生地无法找到的证据。
   
其二,村民们介绍的该村一个沿袭多少代的关于“朱元璋女儿”坟墓的传说。村名们说过去清明上坟,都要路过村东的“公主坟”,都要先给公主烧纸后才给自家的祖上烧纸。这个坟在村民唐德明的屋后,唐德明是在整理菜地的时候发现的,墓里没有陪葬品,只是一个空空的砖墓。代表们参观了仍旧堆放在唐德明菜地边上的墓砖。据夏玉润介绍,他在其他明初的古墓中见过这种砖,可以旁证这个墓是元末明初的墓。笔者再次提请代表们注意,这个墓应该就是朱元璋二姐的墓(详细情况可参阅收录于本书的笔者文章《朱元璋出生于“钟离之东乡”考》一文),因为朱元璋的二姐佛女和姐夫李贞也是在金桥生活过的,并且二姐也是病死和安葬在金桥的。按明朝的制度,皇帝的姑姑称“大长公主”,皇帝的姊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女儿称“公主”。如果该墓与朱元璋的亲属无关,断然不会被金桥坎群众当作“公主”的坟墓受到祭拜,只有朱元璋的二姐安葬在这里,才是最合情合理的解释,只是传承久了,群众分不清“长公主”和“公主”的含义而产生误说罢了。
   
其三,关于朱元璋兜土筑坝的传说故事。这个故事在皖东地区流传甚广,燃灯中学教师郑传飞曾经在网络上发表过一些流传在他家乡的关于朱元璋的传说故事,他是这样介绍的:“朱元璋替舅家牧牛于金桥山中,见人依涧筑坝,元璋曰:诸位回家,午后带点锅粑给我吃,我给你们完工。近午,元璋兜土围堰,转瞬工成。但农人食言。璋即抟土如坝,曰:长为鳝,短为鳅,圆为螺,齐蛀坝!遂坝漏不可堵,至今亦然”。笔者在《朱元璋出生于“钟离之东乡”考》一文中引用了明代柳瑛的《中都志》关于朱元璋筑坝的记载,因此,筑坝的故事就不是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了,即:朱元璋为报恩,派军士为故乡建了水坝,因时间急促、坝址地质状况不好,坝虽建了,但漏水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老百姓当然不会这么去叙说往事,而是给故事编造种种只有皇帝才能做到的神奇的情节,才能使故事流传广泛、久远。当代表们走到金桥水库,看到那里的地质结构时,才有恍然之感:《中都志》记载可信而有据,老百姓传说荒诞而有徵。

这三条重要的线索,使朱元璋出生地在代表们的脑中有了清晰的印象,传说故事与客观现实有了可信的因果关系,因此证实朱元璋出生地就在金桥,有了难以推翻的说服力。
   
由于时间关系,代表们没有时间考察朱元璋儿时偷偷杀牛故事的“烀牛锅”,以及与“红罗幛”相关的、《中都志》与康熙《凤阳府志》均有记载的“涧”(“”字,上若下衣,应读ruò,不见于《康熙字典》,是一个新造的形声字,该涧即今天的小溪河,明代其上游称“破车涧”,中游即“涧”,金桥坎即在涧侧)
   
返回凤阳县城途中,代表们顺道考察了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

中央民族大学的陈梧桐教授对这次考察非常满意,认为通过这些故事和遗物,可以断定东乡在今凤阳县境内,明代隶属于感应乡的金桥坎就是朱元璋的出生地。他还建议:恰当的时候,在金桥村树立一块碑记,对朱元璋的出生地予以定论。笔者同意他的想法,凤阳应该让更多的游客,在凤阳参观了中都城、明皇陵、鼓楼、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小岗村以后,顺道看看朱元璋的出生地,感受一下生于凤阳、长于凤阳、建都凤阳、感恩凤阳的朱皇帝为什么事与愿违,凤阳人后来打着花鼓小锣去骂他,难道历史真的象朱元璋出生地那样的令人迷茫、又如凤阳“狼巷迷谷”风景点那样的令人迷惑吗?

         

                                  

(作者刘思祥,安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上一篇:“朱元璋暨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 在凤阳召开
下一篇:在明代蓟镇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开幕词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2-2009  [中国明史学会网站]   [京ICP备11047252号]     [后台管理]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

     秘书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联系电话:87420867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