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首页 | 本站专题 | 图片新闻 | 雁过留声 ||
 
  
  学会简介  学会信息  学人动态  学术成果  明史研究  学术资源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学会信息>>学会活动 >>中国·临夏王竑文化学术研讨会
  共有 2169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在临夏纪念王竑诞辰六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发表日期:2017年8月14日           【编辑录入:mingshi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参加在古河州举行的这样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学术研讨会。首先我要代表中国明史学会,对这次盛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对于承办这次盛会的临夏市领导和相关部门表示衷心感谢,对于莅临此次盛会的学者、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

大会让我在开幕式上讲话,我实在不知道讲些什么好。对于王竑,与会同仁们比我更有研究,王竑是临夏的骄傲,我们常用一句话形容一片美好的地方,叫作“人杰地灵”,临夏对此是当之无愧的。六百年前,一代名臣王竑就诞生在临夏这片土地上。临夏的同志们比我更了解王竑其人。

我们都知道,王竑作为一代名臣,因为他既能够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有击奸除害的扶危定倾之功,也能够立功边塞,还能于总督漕运时,奉公尽职,表现出以国计民生为己任的责任感,更因为他去官乡居时,教育子弟,造福乡里的那种终身至力于自我追求的精神。因此,我深深感到,在王竑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精神。

我们过去不能讲士大夫精神,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称精华的东西,我们讲文天祥,讲史可法,不都正是这种精神吗。

记得当年我曾经听父亲讲过一个学林故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胡适先生在北大文科研究所问孟森先生,为什么明太祖建锦衣卫、设廷杖之刑,许多建言的官员被当场打死,可是明朝的官员们仍然直言敢谏,为历代所不能及。当时孟先生想了想,回答说,这是太祖高皇帝养士所致。养士者,作养士气也!后来孟先生将此观点贯穿于他的《明史讲义》之中。所谓“作养士气”,就是培养士大夫的精神。明朝在文化思想风气乃至制度礼乐诸方面,都在追寻宋代,这当然也包括了士大夫精神。

什么是士大夫精神,每个人都有不同理解。但是我认为其中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即我们今日所说爱国主义。我们看王竑居乡时回忆督师塞下的时刻,“以谫薄奉命总师,自分马革裹尸。”他在淮安总漕事时,又曾于除夕有感而吟道:“巡行无暇日,除夕到淮安。漫说经邦易,深嗟济世难。困穷愁岁歉,老病怯春寒。无限伤心事,临炊不忍餐。”,又道:“两月连阴雨,羁怀倍惨然。有身当报国,无力可回天。积水荒农业,寒声打客船。为怜黎庶苦,夜夜不成眠。”忧国忧民而至不能成眠,这不正是济世为民的士大夫精神吗?

一是无欲而刚,即我们今日所说的廉洁奉公。王竑为官,以廉直名,而对于周围的人,则一谦谦君子。即那首因为得知家人与邻居争建院墙而写给家人诗说:“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五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个传说故事,其实也曾附会于多位先贤,不恃权争利,不仅是修养谦和,而且是一个人的政治品质的表现。所以王竑在临终遗嘱中说:“我无功德于时,我死之后,切莫进本乞恩泽搅扰。”生而无所取,死而无所求,这才是真正的士大夫精神所在。

一是致力于社会教化的理想,即今日我们所说社会责任感。王竑在《重修通明阁记》中说:“盖以河州远在西陲,地临羌戎,人习劲悍,非天无以畏其心,非善无以化其恶,亦体圣天子神道设教之一端耳。将见人人从化,纳心于至善之域,尊君亲上,仁义兴行,崇善之教,久而不泯,其余政治岂小补哉。”以自己的信仰,劝化世人的信仰,说来容易,然殊不知其首先须有自身之信仰,而信仰者,乃是士大夫精神之支柱者也。

我们常说崖山以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其实说的并非是国家的灭亡,而是士大夫精神的丧失。张煌言在被清军俘虏后,于囚车之中吟出“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庙,乾坤半壁岳家祠。”这样感人心肺的诗句。正是因为当社会沦丧而需重整道德规范的时刻,无数先贤便是我们最好的楷模。王竑也正是这无数先贤中的一位。

王竑去世于弘治元年,正是孝宗皇帝立志中兴的时候,王竑去世次年,孝宗派人致祭时的祭文中说到他的生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卿以刚毅之资,发身贤科,擢任黄门,超升都宪。督漕运而号令明肃,总边陲而筹划公勤。惟兹履历之深,遂进司马之职。政柄方隆于委任,归心遽见于乞休。”(嘉靖《河州志·文藉志》卷之三)堪称完美的一生。

待到嘉靖二十年,钦奉朝命谕祭荣禄大夫兵部尚书庄毅王公竑时的祭文在追忆他的一生时评价说:惟公才兼文武,志秉忠公。百世之士,万夫之雄 (同上)这是何等高度的评价!正如内阁大学士丘濬所称赞的那样,他是“世之伟人,国之重臣,如虎豹在山,如山川出云,如金之百练,如弩之千钧。”

不过我们都知道,终明之世,像王竑这样的士大夫,待到晚明时代,全社会奔竞逐利失去信仰的时代,便少之而又少了。到了清代,在高压的专制统治之下,士大夫欲为奴才而不可得,何谈士大夫精神?所以我们看到民国时期张维在纪念文章中说:“夫天下相率而伪久矣,以迹论人,鲜不失之。”

当士大夫精神丧失殆尽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以迹论人,并且以此标准写下自己的人生轨迹。做出一些有利于国家和民生的事情,那怕我们只是一介书生。我们可能无法成为王竑那样的一代完人,但我们应该为之而努力。这也是我们今天在此纪念王竑诞辰六百周年的目的所在。谢谢大家!

祝大会圆满成功!

                                                                                    201465


上一篇:在“中国·临夏王竑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下一篇:参会学者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2-2009  [中国明史学会网站]   [京ICP备11047252号]     [后台管理]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

     秘书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联系电话:87420867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