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首页 | 本站专题 | 图片新闻 | 雁过留声 ||
 
  
  学会简介  学会信息  学人动态  学术成果  明史研究  学术资源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学会信息>>学会活动 >>朱元璋暨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
  共有 1811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毛佩琦教授做大会总结发言

  发表日期:2017年8月6日           【编辑录入:mingshi

 

(据录音记录,并经本人审读定稿)

 

 

大会主席、各位专家大家好!

 

    受大会委托,我做大会总结发言。

 

    这个会议叫做“朱元璋暨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大家提交的论文都很好,我就说点想法吧。为什么呢?刚才各个小组负责人都已经就小组的讨论分别做了发言,如果大会再重复,就没有必要了。

 

    第一个,我认为,这个会是以朱元璋为核心,涵盖整个明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军事,各个方面的一个研讨会。这个研讨会可以用三个“三个高”字来概括。第一个就是高规格。你们看,在座的都是明史各方面的专家,大都是几十年从事研究的饱读硕学之士。第二个是高效率。上午举行开幕式,然后是一个单元的大会发言。下午又是一个单元的小组讨论,再加上闭幕式,就能解决这么多问题,高效率。第三个是高水平,这是非常有学术内涵的这样一个研讨会。这个研讨会虽然叫朱元璋或帝乡文化研讨会,但是与会者针对明代历史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看法,你们看:对帝乡文化、朱氏家族、光禄寺、法制、理学、学校、工程建筑、印刷刻版、器物纹样,等等,都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有的虽然是老题目,但是观察的角度有新意。所以我说这次研讨会是一个高规格、高效率、高水平的会议。

 

    第二个,我觉得,这次会给我们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主要的启示我想有这么几点:

 

    一,就是要求我们重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史学理论和方论上我们要严肃地审视一下,现在在史学界和学术界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一些研究者在大会上发言,用他们的研究给我们做出了某种示范和引导。有几位作者,高屋建瓴,能够从朱元璋出发,纵观古今政治,比如说马骊女士的发言,很有新意,虽很短,但很深刻,借用政治学的观察方法,跨越史学内外。我们需要用史学家的眼光,就是贯通的眼光,站在高处来俯看历史。

 

    二,这次会议我们有幸请到了不同学科的朋友来参加研讨。比如说,在座的晋宏逵先生是文物界的;还有刘纯彬先生,是学经济史的,他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史学界长期培养新人,长期研究本领域,但和其它学科不太交叉,这是个缺陷,而这次会议带来了新风。虽然只是一点一滴,只有一二位不同专业的学者参加,但是给了我们一些新的启发,比如说,刘纯彬先生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跟我们史学界的朋友单纯从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就有区别。一些新方法往往会使我们顿开茅塞,或者说另辟蹊径。

 

    这是第二个启示。我们的史学如果能够借鉴不同学科,如果能够进行跨学科研究,将使我们的眼界大大开阔,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有所突破,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第三个启示,这次会议的论文当中,有朋友采用了田野调查的方法,比如,关于“钟离之东乡”在哪里?就进行了田野调查,找了当地的乡老,采用了他们的笔录。这种作法实际上是史学的一个传统作法,但是好长时间不用了。司马迁先生,这个太史公,当年写历史,到处去考察,到处去访问。可现在都不用了,为什么?因为书太多,看不过来,没有时间访问。实际上,很多民俗的、历史的、社会的材料都仍然保存在口头的历史上,也保存在田野的文化遗存当中。如果能够把室外考察、田野考察也引用到历史研究中,那么我们可以提倡一种三重证据法。这是我在一些场合,多次提到的。王国维先生说:我们生在今日,有幸用地下之文物来验证传世的文献。这叫做二重证据。我们再加上一重证据,社会考察,如果我们能够进行社会考察,把活的、社会生活当中的历史遗存,也作为我们的研究资料,就会丰富我们的研究手段,这就是三重证据法。它可以翻开新的视角得到一些新的材料。

 

    第四个,这次学术讨论会,对于我们审慎地使用史料,重新回归严谨的汉学传统具有启示意义。朱元璋的家乡在哪里,出生在哪里?是一个需要进行细致的考据的题目,这一类题目是中国传统学术,特别是清代学界,非常擅长的。对于史料的鉴别,对于史籍的编辑整理,如同老吏之断狱,严密审慎,必证成铁案,不可推翻。现在一些人很容易就写出一本大书来,在电脑上下载一些文件,就写出一本书。史料的鉴订,史源的追溯,全然不谈。这次会上的的一些论文,通过地方志,通过碑传,通过不同书籍版本,通过史源追溯,历史事实的流变,认真推断,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所以,我觉得这是这一次学术讨论会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要恢复和发扬优良的学术传统,好的东西不要丢掉。

 

    另外,我在一些场合经常提出我们要有三个坚持,在这里,作为我学习大家发言的体会,也不妨再重复一下。我觉得,我们史学研究和民间文化方面之所以遇到一些困惑,就是我们没有三个坚持。

 

    这三个坚持是什么呢?第一,是一句老话,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不要为了什么目的,来说“是”或者“不是”,不要为了功利性的东西来使我们的研究走上歧途,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定要坚持。我们研究哪一段历史,肯定比较熟悉那一段历史,但不是说热爱这段历史、喜欢这段历史当中的人物或这段历史当中的事。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应该是冷静的、理性的、严谨的,严禁用个人的感情掺杂到他的研究和学术当中去。当然,作为一个有感情的人,一个社会的人,不可能完全抛弃个人的感情,但做史学工作要对此提出严肃的要求,这是史学工作者应该进行的修炼。

 

    第二,就是要坚持进步的原则。进步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不要倒退。我们研究明史,倒退到明朝,我们研究朱元璋,倒退到崇拜朱元璋,可以吗?我们今日有今日的立场,有今人的角度,我们对历史是冷静的、批判的,是采取一种扬弃的态度,这就是坚持进步的原则,避免那些研究什么喜欢什么,崇拜什么,恨不能倒退到古代的情况。现在,一些文化产品充斥迷信愚昧,是应该反思的。

 

    第三,就是坚持对于先贤研究的成果,对于历史上久经考验的结论,不要轻易推翻的原则。本来没有什么事情,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怀疑是必要的,但不要无端怀疑。推翻前人的结论也是正常的,但要有理有据,如果没有理没有据,虽然我们可以不理它,可又不能不理,因为有些属于根本性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比如明清之际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如果我们再写一部明代史?能不回答吗?不能。我觉得一些坚持了几十年,几百年,有的时候是上千年得到的基本理念,基本共识,不要轻易推翻,那是前人通过劳动得来的结论,如果没有新的材料,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就不要轻易推翻。

 

    以上是我从这次会议得到的三个启示和三个坚持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进步的原则,坚持基本理念和相对稳定的结论,不要轻易改变的原则。

 

    最后还有几句话,是关于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关于朱元璋出生地的。刚才几位小组代表、负责人都已经说了,对于朱元璋的出生地没有异议。大家一致认定,朱元璋出生在今安徽凤阳境内。但我还有一点问题,如果回答了,大家的论证可能更完整。与会者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明朝的凤阳,因为明朝凤阳很大,也包括今江苏盱眙,所以就必须说清楚,怎样论证出出生地就在安徽今凤阳境内呢?这大家都已经进行了论证,我就不重复了。但是,我认为这个结论还有需要完善和进一步让它立于扎实之地的空间,比如说:东乡、西乡的问题。东乡究竟在哪里?安徽的刘思祥先生讲,东乡是地名,那西乡呢?是地名吗?那东乡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它既是方位也是地名,如果西乡仅仅是方位,也应该说清楚。朱元璋说“皇考五十而朕生焉”。中国说九、说八、说三等等,都是成数,说五十、一百有时也是成数,但朱元璋的自述不是四六文,不是骈文,不是诗歌,不需要整齐对仗。你可以说五十是成数,但不太服人。朱元璋说四十七为什么不行啊,要说五十?掐指一算,朱元璋出生时他父亲应是四十七,中间差三年。如果把这三年说清楚,那么关于出生地的结论就更稳妥,更不可动摇。所以决不能忽略这三年,决不能简单地说那是成数就一笔带过。我认为我们的结论虽然说大体形成了共识,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注)

 

    总之,我们的会议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这个成果不仅仅有前面所列的各项,还在朱元璋的出生地上得到了一个大体的共识,虽然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努力,使这个论点,或说法,更加令人心服口服,无懈可击。

 

非常感谢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谢谢大家的精彩发言对我的启示和帮助。

 

——————

注:关于“皇考五十而朕生焉”这个问题,会后高寿仙先生专门对此作了研究,在《关于朱元璋出生地研究的史料问题》一文中作了回答,并收入本论文集。另,关于东乡、西乡,可参阅夏玉润先生《元代朱元璋家族迁徙史考探》一文。

 

 

 


上一篇:在第五届戚继光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报告
下一篇:朱元璋暨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闭幕词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2-2009  [中国明史学会网站]   [京ICP备11047252号]     [后台管理]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图片新闻 |

     秘书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联系电话:87420867   邮编:100101